一是建章立制抓管理。完善校园网格化管理,落实值班、候课、请销假、家访等制度,推行校园直通车“六定”出行模式,学生宿舍“六T”管理全覆盖,筑牢校园安全保护网络;抓实思想德育工作,开足思政课、法治教育课,配齐配强法治副校长和法治辅导员,规范开展工作,进行定期不定期督促,健全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用好重点人员数据库,坚持问题导向,落实重点关注师生包保责任,开展分类研判,压实行业监管责任和属地责任。二是校村联建下好“教育+保护”棋,破解控辍保学难题。三是提质扩容,破解入园难题。2021年以来,隆阳区围绕“三年有起色、五年上台阶、八年争优秀”的目标,狠下决心大抓教育。通过创新“1+N”集团化办学模式,盘活现有资源、整合校点,投资1.84亿元新建幼儿园4所,隆阳区办园规模从1所增至12所,新增学位6800个,公办率达80%以上,让每一名幼儿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制定了婚姻登记窗口、人民法院对办理离婚登记和家事案件中涉及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指导指南,每年集中举办家长培训班,对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开展家庭监护指导帮助。全区留守儿童100%签订委托监护协议。通过沪滇合作对口支援项目,对残疾未成年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制定《困境未成年人风险等级评定标准和分级干预措施》,对不同风险等级家庭分级干预。
一是依托保山学院专业社工力量和巾帼志愿者,在部分乡镇(街道)成立关爱未成年人成长的“家庭服务中心”,形成了“社工+志愿者+父母”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模式。率先在中心城市各街道社区建设“四点半课堂”,以“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为主要阵地,与保山学院政治学院社会工作系的专业社工团队合作,开展以社区未成年人为中心的课后托育、亲子教育、课外辅导等服务。二是创新在25个“两新”组织中建立了妇联组织,致力于未成年人社会心理健康服务的促进工作。
制定《关于加强学校“五项管理”的通知》,对学生使用手机进行教育引导,对“手机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制定《打击网络欺凌行为工作制度》,将打击网络欺凌行为与未成年人保护和网络综合治理等工作同安排部署同开展;制定《涉未成年人保护投诉举报工作制度》,指导督促各乡镇(街道)开展涉未成年人保护监督举报和调查处置工作;制定“线上、线下”监管制度,在全区各网吧建立起计算机远程实时监控与执法人员现场实地检查相结合的监管模式,重点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监管,严厉查处农村及城乡结合部非法网吧。
一是充分利用云南省首家“湿地学校”——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开展“湿地大讲堂”,使其成为青少年的“科普基地”,让孩子们身临其参与系列科普教育活动,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种子植入心田(2021年以来529名学生参加学习)。二是创新涉毒涉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2015年以来,公安、检察、法院、卫计、民政、司法等部门通力合作,凝聚合力,通过“三个场所”的保障、“四项措施”的应用,涉毒涉边未成年人保护长效治理明显,有效保护了特殊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三是抓实抓细高黎贡山跨州市移民未成年人保护。迅速摸清高黎贡山移民家庭未成年人底数,建立台账,实行清单化动态管理。通过部门联动聚合力、分类救助强保障、双语帮教进课堂、法治宣讲进村校、“宵禁”制度治源头、引入社工强服务、就业培训促增收(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960余个)等举措,形成未成年人保护合力,为移民家庭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和社会保障。
先试先行开展特殊关爱保护,对触法未成年人进行专业化集中教育矫治。率先创立特殊学校——保山市第十一中学,以“教育、感化、挽救”为宗旨,积极探索精准帮教模式,引入昆明向阳花青少年事务中心开展专业化亲职教育和亲子沟通等辅导,助力触法未成年人顺利回归家庭、学校和社会。自建校以来,累计帮助学生470余人,已有380余人毕业离校(其中60人返回原学校学习),助力300余个家庭回归正常生活。